5月14日,在中国保险学会联合平安产险、南开大学农业保险研究中心举办的《农业保险服务“三农”发展研究》(以下简称《发展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上,银保监会财险部农险处二级调研员毕道俊表示,202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14.93亿元,为1.89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13万亿元。据最新统计,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农险市场。
5月16日,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农民勤恳地平整水稻田。近年来,道县不断加大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蒋克青/人民图片
“中国方案”
自2007年启动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迅速壮大,功能作用显著发挥,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迈进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如何切实服务“三农”,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引发业界、学界广泛关注。
2019年6月,中国保险学会联合平安产险、南开大学农业保险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展了《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组织多位研究能力强、国内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加入课题团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到山东、河南、内蒙古、吉林、湖南、河北等农业大省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超40万字的课题研究成果。
《发展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取得蓬勃发展,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机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但我国农业保险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对于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发展研究》提出,要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具体来看:要逐步由直接补贴政策向间接补贴政策转;补贴不能只限于保费补贴,还要加大对经营管理及再保险费用支持的力度;增加补贴品种,加快大灾保险实施步伐,推进以奖代补计划;对投保主体给予差异化补贴,加大对小农户的补贴力度。同时,要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制度,中央财政补贴主要向重要农产品及粮食生产功能区、深度贫困地区以及产粮大省倾斜,地方财政向地方特色农产品倾斜。
《发展研究》提出,尽快制定全国招标统一管理办法,而且仅在省级层面实施统一招标,招投标期限应至少不低于3-5年。产品方面,《发展研究》提出,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大力开发以保价格、保收入为主的保险产品,从而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障需求。要构建普惠性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有效保障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要大力开发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用产品创新填补空白。同时,要建立“政策性基本险+商业险+附加险”等完整体系,加大对商业性农业保险市场的开拓。
此外,《发展研究》还提出,推进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线上服务,完善科技合作机制,完善再保险和大灾风险分散管理制度,加快行业信息统一平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设施。
提高保障
发布会上,与会嘉宾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毕道俊介绍,今年一季度,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238.57亿元,同比增长27%,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高质量发展格局也得到持续巩固。他透露,银保监会正在研究出台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同时也在指导行业协会制定森林保险等示范条款以及承保经营规范。
中国保险学会党委书记、会长董波表示,随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其服务质量和供给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次联合开展《发展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促进农业保险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保险学会将继续进行相关研究,关注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挑战,推进其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发展。
南开大学农业保险研究中心主任江生忠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行业来看就是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重要特征是发展有价值有效果。在高质量发展下,提高保障水平,一是加快推广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等,提高保额。二是调高实际赔付数额,切实解决农户风险保障问题。
平安产险常务副总经理史良洵表示,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线上服务,对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平安产险在2018年首次于业内提出“科技农险”发展战略后,以提升农险专业能力、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对传统作业流程、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等进行赋能升级,为地方政府农险管理部门、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提供“便捷、高效、合规”的农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