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时讯 | 保险专题 | 资料中心 | 百姓保险 | 产品大全 | 人才市场 | 黄页 | 博客 | 论坛 | 咨询 | 投诉 | 导航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中国保险网广告位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保险网 > 保险时讯 > 企业资讯 > 正文

慕尼黑再保险:建立巨灾保险机制时机成熟

[ 2008年5月26日10:17 ]   来源:[ ]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汶川强震让巨灾保险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建立巨灾保险机制,最好的方式不是国家全包,也不能完全依靠商业组织及民间力量,而是三者联合起来。”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非寿险部总经理薄永赓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建立巨灾保险机制的议题并非因“5·12”四川汶川地震而提起,早在几年前,保监会已将此事划入议事日程;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国情复杂,建立巨灾保险机制需要多方力量的联动,非常具有挑战性。

  薄永赓表示,建立巨灾保险机制可以说是一种政府行为,不是保险行业单独可以做的。此次汶川地震使这个问题更具紧迫性。如果要开始着手进行,要做的事有很多,如风险评估、从哪个险种开始做起、先选择一定的区域试点还是直接全国铺开等等。“真正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巨灾保险机制,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但万事总有个开头,我们认为现在的时机已经成熟。”薄永赓表示。

  “在建立巨灾保险机制时,准确的风险分析模型显得格外重要。”薄永赓介绍说,“慕再已于2006年建立起中国地震风险模型,2007年公司又完成了台风和洪水风险模型。”要完成一个较好的风险模型,其中包括通过不同的编码将各风险标注在地图的相应位置,再计算汇总保险金额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灾害发生后可鉴别和分析与巨灾无关的损失,并根据对风险标的及灾害情况预估潜在的风险责任,设定合理的理赔准备金。“汶川地震后,慕再将进一步检查风险模型,了解更多的信息,争取使风险模型更加接近实际情况。风险永远存在,我们必须从灾难中学习,为今后的风险做更多的准备。”薄永赓表示。

  中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当灾害发生时,保险业总是冲在抗灾一线,但令人遗憾的是,保险损失与经济损失相比比例过低,灾难后的补偿基本还是靠国家财政和民间捐助。慕再地震风险专家诗明夏博士表示,与发达保险市场相比,亚洲在巨灾保险方面存在相当差距。在美国,保险通常可以覆盖巨灾损失的40-50%,欧洲的比例为20-25%,而亚洲则只有4%。即使是在地震多发的日本,投保率也并不高,东京约20%左右,东京以外的其他地方约为4-5%。因此,在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方面,政府和保险公司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对于灾后保险理赔可能面临的困难,诗明夏表示,此次地震灾害的情况非常复杂,灾区通讯和交通还没有完全恢复,加上当地保险公司本身受到灾害影响的程度也不小,还有保单资料丢失、理赔人员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很好地处理。

  目前,慕再还没有正式介入此次地震的灾后理赔工作,薄永庚呼吁,在处理灾后理赔时,首席保险人、次保险人、再保险人及公估人之间应加强合作。他表示,慕再愿意和客户配合,为灾后理赔尽一份力。公司理赔专家正从德国总部赶来,稍后慕再将组织专人赴灾区调研。

 
    中国保险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再保险机制优势使其成为分担巨灾损失主渠道2012/12/12
·  巨灾保险广覆盖 任重而道远2012/9/19
·  非保险金融机构不是巨灾保险的旁观者2012/9/19
·  彝良地震拷问“时急时缓”的巨灾保险2012/9/19
·  巨灾保险:现有模式与中国路径2012/5/24
保险秘书
行业资讯
企业资讯
监管动态
基层信息
保险人物

Copyright © 1997-2024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聚焦百姓 | 配资 | 人物特写 | 曝光台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