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时讯 | 保险专题 | 资料中心 | 百姓保险 | 产品大全 | 人才市场 | 黄页 | 博客 | 论坛 | 咨询 | 投诉 | 导航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中国保险网广告位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保险网 > 保险时讯 > 监管动态 > 正文

保监会发文提醒消费者防范风险 仍有银行把保险当理财产品忽悠

[ 2012年9月5日09:58 ]   来源:[ 江西日报 ] 杨碧玉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保监会8月29日发布13号文,提醒在银行、邮政网点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关注意事项,但记者连日走访发现,一些银行网点仍在把保险产品当理财产品卖。

  据了解,保监会称,由于部分银行、邮政网点的保险销售人员对保险产品介绍和解释不充分,投保人对保险产品了解不够,陆续发生了多起投诉和退保纠纷事件,特提醒市民在银邮代理机构购买人身保险时应注意:核实所购产品是否为保险产品;认真阅读保险产品说明书;分红、投连和万能保险产品具有收益不确定的特点;缴费期间和保单期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银行、邮政网点购买的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均有犹豫期(即在签收保险合同之日起10日内),犹豫期内,可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除扣除保单工本费以外,保险公司应当退还市民交纳的全部保费。

  记者走访了多家银邮网点发现,银行工作人员还是把保险产品当作理财产品叫卖。在南昌市叠山路一家银行网点内,记者咨询“有无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售卖”,结果一工作人员热心推荐:“有一款产品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8%,并且还每年分红。”记者提出质疑,在目前降息背景下,市面上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年收益率都在4%左右,这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何如此之高?在该行工作人员出示的宣传册上,记者看到其封面上赫然写着“太平洋”某分红型保险产品。“这明显不是理财产品,是保险,你忽悠我。”面对记者的提问,工作人员哑然。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部分中老年市民对于银行工作人员的“热心”推荐深信不疑。在南昌市阳明路某银行网点内,一名老年市民询问银行理财经理,10万元资金在目前的行情下,做什么投资收益较高。工作人员推荐了一款保险产品后,该市民压根没有细看合同中的每项条款,就匆匆在认购产品说明书上签了字。

  记者从银行业内人士处获悉,很多在银行网点售卖保险产品的,实际上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保险公司派驻银行网点的营销代表。他们穿着和银行工作人员大同小异的工作服,在银行内部穿梭忙碌,容易让市民误以为是银行工作人员,从而轻信其“热心”推荐。而银行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获得提成,这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保监会提醒,保险公司应当在犹豫期内向购买一年期以上保险产品的客户进行电话回访。这是维护市民权益的重要途径。如果电话回访了解的情况和购买保险产品时销售人员介绍的情况不一致,市民要当即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该份保险。如果要解除保险合同,一定要尽快办理,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保监会“打假”罚单不断 生命人寿两月不到“吃”82013/5/22
·  保监会严打车险欺诈行为 建立骗车险客户黑名单2013/5/13
·  保监会:晚9点后不许电话卖保险2013/5/3
·  保监会或5月试点废除2.5%收益限制2013/4/28
·  保监会:向地震灾区客户理赔 应按照有利于保险消费2013/4/24
保险秘书
行业资讯
企业资讯
监管动态
基层信息
保险人物

Copyright © 1997-2024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聚焦百姓 | 配资 | 人物特写 | 曝光台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