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时讯 | 保险专题 | 资料中心 | 百姓保险 | 产品大全 | 人才市场 | 黄页 | 博客 | 论坛 | 咨询 | 投诉 | 导航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中国保险网广告位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保险网 > 保险时讯 > 企业资讯 > 正文

中国平安开启“银行时代”:银行利润占比3年蹿升5倍

[ 2012年10月11日09:46 ]   来源:[ 证券日报 ]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平安银行新掌门亮相 孙建一“负重”赶超同业

  一则平安任命平安银行  (000001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高管公告引发的猜想

  编者按:自1988年成立,靠产险起家的中国平安  (60131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最初为“平安保险公司”)已走过了24个春秋,经历过产、寿险时代,挺过分业抗争才成为如今的综合金融集团。非保险金融成为中国平安越来越重要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似乎印证了某前平安人所说:“从一开始,马明哲的梦想既不是‘平安保险’,也不是‘平安保险集团’,而是‘平安金融集团’。”

  日前,孙建一等一干平安集团元老级人物就职平安银行,标志着平安集团对重组后新平安银行的真正掌控。伴随着平安银行在整个集团利润占比的蹿升,以及“三马”联手打造金融类商城的初露峥嵘,对于平安战略转型的猜想听上去似乎并不显得空洞无物。

  今年是农历龙年,诞生于1988年的中国平安恰逢第二个本命年。

  24年来,平安从产险起家,到寿险的逐步跟进,产、寿险如今均稳居市场第二大的位置。2008年开始,平安年报从logo到主体内容,已明确标识出“保险·银行·投资”,这意味着平安将以保险、银行、投资作为三大支柱。数据表明,平安银行在整个平安金融集团的利润占比也由2006年的0.9%蹿升至2011年的35.3%,人们不禁猜想:中国平安集团的“银行时代”是否要开启了?

  日前有关原平安保险元老级人物孙建一将任新平安银行董事长、见证民生银行  (600016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创立发展的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任平安银行行长的相关公告,引发了以上的猜想。

  平安2011年报中,马明哲在董事长寄语中写道:2012年,平安将继续保持各项业务有效益、可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实力。同时,我们将通过积极推进银行的吸收合并和业务整合,不断完善交叉销售平台管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大后台改革,锐意探索科技与金融高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夯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基础,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客户体验。

  年报也明确提出对银行业务的愿景,“稳步推进银行业务整合,充分利用各方在客户、产品、渠道、平台等方面的综合资源优势,逐步实现协同效应和多方互赢;将银行业务打造成为集团综合金融服务的核心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

    1988年3月21日,平安保险公司获得人民银行的成立批准,注册资本为4200万元。这张牌照当时极为珍贵,其后的第二批新牌照的批准却姗姗来迟,一直等到了8年后的1996年。

  靠产险起家的平安保险公司于当年4月15日承保了第一笔业务,保额为3072.1万元,收入保费43998元。

  《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查询平安集团官网得知,平安保险业务持续高速增长,1994年保费收入达28亿,1995年保险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1996年保险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期间的1995年,平安在全国推行产险、寿险、证券业务的营销体制改革,寿险营销业务成果显著。具有产、寿险业务明确数据对比的是1997年,当年平安保费收入182亿元,其中产险39亿元,寿险143亿元,寿险保费高于产险。

  从保监会公布的历史数据来看,虽然平安寿险的市场份额自2004年的17.18%略有下降,2011年降至12.44%,但其一直维持在份额第二大的位置上,仅次于中国人寿  (6016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

  而产险在2004年之后所占份额则近于翻番。数据显示,平安产险2004年的保费收入为106亿元,市场份额9.46%,位于人保财、太保财之后,但随后几年平安产险份额直线上升,2009年12.86%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越太保财,跃升至第二大产险公司;截至2011年底,平安寿险坐拥17.44%的市场份额,仅次于人保财。

  成立最初的1988-1996年时期可谓平安的“产险时代”,这个时期平安的产险占据上风,寿险逐步跟进。而1997年以后,平安的寿险、产险先是齐头并进,寿险势头更猛,是为“寿险时代”。2009年以来,平安的产、寿险所占市场份额均稳居第二位。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2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分业重组,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保险集团成立,平安金融控股架构正式确立,平安获得了一张完全的金控牌照。自此,平安的银行梦开始了。

  2003年底,平安集团凭借平安信托,和汇丰联手收购了福建亚洲商业银行(后平安取得控股权),更名为平安银行。平安由此成为首家并购银行的国内保险公司,但这个地区性的银行并不能满足平安对全国市场的胃口。

  2006年,欲尽快构建银行业务支柱的平安参与到对广发银行的股权争夺中,却输给了花旗银行和中国人寿,未能成功。

  随后的2007年8月,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平安银行,正式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此举标志着中国平安完成了旗下银行业务在单一品牌下的整合,也标志着深圳平安银行成为一家跨区域经营的股份制银行。

  正是在这之后,谢永林、孙建一等平安集团高管陆续转战银行体系。但是,不管是早期的福建亚洲商业银行,还是随后的深圳市商业银行,都满足不了短期内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服务梦想。于是,平安银行又开始了与深圳发展银行的整合。

  2010年9月,深发展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同意以每股17.75元人民币的价格向中国平安非公开发行约16.38亿股股份,中国平安以所持有的平安银行约78.25亿股股份(约占平安银行总股本的90.75%)以及部分现金认购。

  2011年7月,该重组方案获得监管审批后正式实施,深发展成为平安银行持股90.75%的股东,中国平安持有深发展股份比例增至52.38%。

  2012年4月26日,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相关方案获得监管批复。

  2012年7月27日,深发展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平安银行)。经银行申请,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原深发展证券简称自2012年8月2日起变更为“平安银行”,证券代码000001不变。

  作为两行整合工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银行更名也标志着中国平安综合金融集团旗下银行板块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

    银行贡献率直逼寿险

  而自2003年开始,与银行体系接触至今已近10年时间,平安集团的银行业务也正在成为支柱的路上;平安银行与深发展的整合完成,或将加快这一进程,“银行时代”的银行利润及交叉销售的优势将得到显现。

  “银行业务将成为集团核心利润来源之一,其销售渠道的重要性和贡献会逐步提升。”这句话先后出现在了平安2006年、2007年年报中。

  “保险业利润不及银行业,未来平安集团的战略重点转向银行体系,也是肯定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对本刊记者表示,“况且从整个金融格局来看,保险业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资产规模都无法与银行业匹敌,也是不争的事实。”

  2006年,平安的银行业务净利润仅7100万元,利润贡献率不足1%。5年后的2011年,平安的银行业务利润贡献近80亿元,同比大幅提升176.8%,利润贡献率达35.3%,仅次于寿险业务44.2%的利润贡献率。

  平安银行于今年8月15日公布的首份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同比增长45%,达68.7亿元,战略业务增长突出。

  平安的交叉销售协同效应也不断增强,综合金融大后台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公司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公司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交叉销售和远程销售管理平台,协同效应日益增强。

  2007年报显示,平安通过交叉销售渠道产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28.34 亿元,占总体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13.1%,企业年金新增规模3.19亿元,信托业务新增规模28.99 亿元。同时,银行产品交叉销售业务全面启动,其中个险销信用卡完成20.92 万张。

  到2011年,平安产险车险保费收入的51.0%来自交叉销售和电话销售渠道;深发展及平安银行总计新发行信用卡中的42.9% ,平安银行新增零售存款中的42.9% 和平安大华首只基金募集资金的63.3%均来自于交叉销售渠道。

  虽然平安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平安集团仍将以保险、银行、投资为三大业务支柱,保险仍是核心业务,今后会大力发展银行业务,不意味着平安的战略转移。但以上数据表明,平安银行的强劲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转型与否,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记者记得,在就四家上市保险公司2011年业绩对行业分析师进行采访时,常常听到这样的反问:平安仅仅只是一家纯粹的保险类上市公司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违法责任推给员工 中国平安遭遇六大质疑2013/5/2
·  银行系保险扩容至九家 保险巨头承压拟转型2013/4/3
·  涉嫌恶性竞争罚65万 人保、平安车险新业务停3个2013/3/26
·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不涉及“海砂”问题2013/3/25
·  中国平安董事局变动:正大拟派三名高管入驻董监席位2013/3/22
保险秘书
行业资讯
企业资讯
监管动态
基层信息
保险人物

Copyright © 1997-2024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聚焦百姓 | 配资 | 人物特写 | 曝光台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