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时讯 | 保险专题 | 资料中心 | 百姓保险 | 产品大全 | 人才市场 | 黄页 | 博客 | 论坛 | 咨询 | 投诉 | 导航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中国保险网广告位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保险网 > 保险时讯 > 保险评述 > 正文

冲规模后 险企更应注重防风险

[ 2016年8月24日10:15 ]   来源:[ 金融时报 ]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则歪曲事实的新闻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保险资金的关注。

  8月20日,保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今天上午有网站报道‘接盘宝能安邦保监会要求许家印买下万科51%股份’。对此,中国保监会郑重声明,此报道内容纯属谣言。中国保监会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正在联系并要求有关单位作出道歉声明,并保留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随后,恒大集团也在官网发出声明,内容与保监会几乎一致。

  中小险企 在冲规模与重价值间徘徊

  中银国际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1日,A股市场2882只股票市值共计 496240.82亿元,其中,保险机构所持有的股票为602 只,市值共计7362.54亿元,占总市值的1.48%。市值占比最大的5个行业分别为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医药生物、交通运输;占比最低的5个行业则为采掘、钢铁、国防军工、综合、农林牧渔。

  若单纯以规模保费来衡量,近几年的寿险市场无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半年,规模保费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中国人寿、安邦人寿、平安人寿、华夏人寿、生命人寿、和谐健康、太保人寿、人保寿险、泰康人寿和新华保险。多家人们印象中的“中小型险企”早已成为规模保费之争中的佼佼者,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以 “理财型”产品冲规模。

  有关专家对记者表示,由于长期形成的我国寿险市场的格局,龙头公司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以及明显的销售队伍、销售网点、客户资源优势,具备“价值转型”的空间和时间;但对于其他中小型、特别是小型公司而言,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以及市场资源等劣势,“价值转型” 是一个相对痛苦和理想化的目标。

  对此,珠江人寿相关人士也坦言:“作为一家新公司,我们前期需要通过市场热销的产品,如通过中短存续期产品来快速做大资产规模,然后通过良好的投资赚取利差,覆盖前期较大的经营成本,尽快实现盈利。”

  多重原因 促保险企业热衷举牌

  从保险公司产品情况以及资金运用情况来看,能帮助中小险企实现弯道超车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主要为万能险,而“良好的投资”则指向股票等权益类投资。

  Wind数据显示,在目前已发布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约有69家公司背后有险资的影子。不过,仅有一家险资持股比例触及5%的举牌线,剩余的68家公司中,有6家持股比例超过4%,逼近举牌线。

  也许是还没准备好,对于险企热衷举牌上市公司的目的,市场上总是以“野蛮人的行为、洗钱、短钱长投、杠杆投机”等语言来评价。事实上,保险资金频繁举牌A股上市公司,更多的是在资产配置荒的大背景下的自身财务需求。另外,国信证券分析师认为,险企举牌上市公司也有业务协同、权益法入账的诉求。

  以目前保险机构所持股票市值占比较高的行业来看,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医药生物都与保险业务当前热点与未来发展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有利于险企的经营。

  另外,按照目前财务会计准则,当持股比例高于20%时可以实现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入账。对保险公司而言,权益法入账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是规避股票价格波动对账面资产的影响;二是每年可实现投资收益即为上市公司净利润规模和险资持股比例的乘积,保险公司可以按上市公司PE估值的倒数确认账面投资收益率(但如果上市公司不分红,险企投资对应投资收益并无相应现金入账,只计账面盈利)。

  不过,记者注意到,险资持股超过20%的案例只是少数,只有浦发银行、南玻A、中炬高新和金地集团达到了权益法入账的要求。可见,流动性远比账面利润重要。国信证券分析师进一步解释道:“毕竟举牌上市公司的险企往往为资产驱动型,资金更多的来自万能险的销售。持有上市公司股权超过20%后虽然可以享受权益法入账的好处,但对险企的流动性会造成部分损害。除非保险公司自身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支持,否则权益法入账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监管关注 全面摸底万能险规模

  在冲规模与重价值、流动性与权益法之间,险企如何寻找平衡并逐步向价值转型是一门经营的艺术。不过,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保险业负债端成本较高与资产端收益下行之间的矛盾越发显现,一些保险公司一味地希望通过投资来解决这一问题,并非长久之策。

  特别是3月份,保监会专门发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的有关通知》,进一步规范此类产品的销售运营,防范资产负债错配等引发的风险。不过,在市场普遍预期增速会出现大幅下滑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一项,却仍然增长迅猛,上半年同比增长超过100%。这一数据证明,尽管监管层对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急踩刹车,但仍有险企利用过渡期大冲规模。

  对此,保监会于7月初在行业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报送2016年1月至6月万能险业务数据。据业内披露,与保险公司按月填报的常规数据不同,这次要求上报的数据很详细,一些指标还是首次出现,这被业内认为是监管层对万能险进行的一次全面摸底。

  对于监管而言,在“放开前端”的原则下,“管住后端”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正如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上周在“2016中国保险业发展年会”上所言,“放开前端”、鼓励创新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而“管住后端”、严控风险也不是为了让企业墨守陈规,而是为了让创新能够真正发挥最大的价值,实现保险行业和全社会的共赢。通过“管住后端”来实现的风险监管水平有多高,“放开前端”留给企业创新的舞台就有多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没有相关文章.
保险秘书
行业资讯
企业资讯
监管动态
基层信息
保险人物

Copyright © 1997-2024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聚焦百姓 | 配资 | 人物特写 | 曝光台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