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时讯 | 保险专题 | 资料中心 | 百姓保险 | 产品大全 | 人才市场 | 黄页 | 博客 | 论坛 | 咨询 | 投诉 | 导航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中国保险网广告位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保险网 > 保险时讯 > 保险评述 > 正文

偿二代下险企风险管理新策略

[ 2017年7月25日10:36 ]   来源:[ 中国保险报 ] 袁婉珺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专业咨询机构安永日前发布调研报告《2016-2017保险业风险管理白皮书》。报告从中国保险业整体情况着眼,分析监管变革、宏观环境变化,剖析保险细分市场,进而重点关注偿二代体系下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新会计准则改革等对保险业的影响等行业热点话题,为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2016年保险市场状况

  根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人民币30959.10亿元,同比增长27.50%。

  报告分别对寿险、财险、养老险和健康险公司面对的问题和如何应对进行了分析。

  安永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寿险公司将面临着以下几大挑战:

  1.险资运用仍面临诸多不利条件。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复苏阶段,经济增长仍显疲弱,低利率环境或将持续,2017年初债券市场利率有所回升,但能否持续有待观察。利差损风险仍是寿险公司急需缓解的问题之一。面对资产收益率普遍较低的现状,另类投资和全球化资产配置将是保险资产配置的重点方向。当下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局势错综复杂,境外投资面临着当地监管规则、法律环境、汇率变动等诸多风险因素,全球化资产配置仍需谨慎。

  未来将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和管理工具进行评分,这将成为寿险公司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推动力,调整业务结构,提升业务价值。同时,相较于单纯的投资收益率,寿险公司应关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不应为获取高收益而一味进行高风险投资,与保险保障主业的精神相悖。

  2.降低经营成本。目前寿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是依靠利差,从长远来看,应实现死差、费差、利差的平衡发展。在利差收益紧缩的情况下,消除费差损是实现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安永认为,降低经营成本可以通过组织架构的精简化、作业流程的简单化、销售渠道成本的效率最大化等方式实现。

  3.适应监管环境。寿险企业受监管影响显著,整个行业的成长要依靠所有寿险公司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寿险公司应培养合规经营的文化,秉承“保险姓保”的理念,保障客户利益,积极与监管单位主动沟通。

  报告认为,财险公司更为强调经营,其表现为注重规模优势、差异化竞争、精细化管理和创新能力,均在财险公司发展中体现出很强的适用性和发展决定性。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监管约束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财险行业中的挑战,找寻并有效利用机遇是各家财险公司安身之本和经营发展之道。

  1.促进车险商车费改新政调整。从市场主体的理性角度来看,目前在市场综合赔付率下降的情况下提高费用投入,是在渐进式商车费改的过程中正常的发展趋势。监管机构通过不断深化的现场监督及改革,例如通过第二次车险费改等政策,对车险费率调整系数进行调整等手段,将逐步引导车险市场向预期方向发展。

  2.提供个性化、专业细分化的业务服务。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寿险公司,财险公司业务发展更加个性化、专业细分化的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2016年,国内第一家信用保险公司阳光信保正式成立,目前,公司已建立例如房贷保险、车贷保险等多条创新业务线。类似的专业类保险公司包括责任险公司、专业汽车保险公司、专业航运保险公司、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等,也预示着财险行业内公司未来多强调特色化经营,从车险为主的业务结构,转向多元化业务的发展格局。

  3.互联网保费渗透率提高。对比国际保险行业,英国早在2010年车险和家财险的互联网销售保费比例已达到47%和32%,目前我国互联网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重为4.2%,其中财产险网销占比7.02%,可见,对比发达国家,互联网销售保险产品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商业养老保险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现出国家对于发展和加强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态度和重视程度。当前,我国应该加大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部分的完善工作,具体可主要从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着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实现基金长期平衡。在大力发展企业(职业)年金的同时,鼓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共同发展,满足不同群体保障需要。

  随着将来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地实施,有利于打破企业年金市场和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削弱企业年金的税收优势,对于保险公司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虽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和考验,但未来的发展会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首先保险公司应该重视产品的创新,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设计和开发合理的产品,并且应考虑尝试为特定人群设计相应的健康险供给,比如妇女、学生等。另外加强健康险的专业化经营管理是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发展模式,实现专业化服务,为投保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实实在在地增进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

  政府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是促进健康险发展的重要因素,更多的健康险产品实现税收减免或优惠,可以刺激个人购买健康险产品的积极性。“新医改”政策提出的“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为专业健康险公司更好地发挥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作用提供了重要契机。

  偿二代给险企风险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险业正式实施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保监会全面推进偿二代实施工作,持续强化偿付能力监管,行业整体偿付能力保持充足稳定,偿二代实施达到良好效果。比如,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显著加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化建设得到快速提升;保险公司经营决策的考量中,资本与风险的权重加大;保险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的职责与意识在加强。但各家公司在偿二代风险管理的体系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安永认为,保险公司可从以下9大方面进行重点关注与加强,抓住公司现存缺陷,并进行改进与提升。

  1.风险管理制度尚未完全落地。由于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设中,部分体系的设立还只存在于制度层面,落地实施情况尚不乐观。部分监管要求的制度赶在监管检查前集中出台,较为仓促,内容有待商榷;又或仅为了提升得分,过于流于形式,制度的认知度仅停留在风险部门或制度编制人员层面,制度真正的管理作用并未落实和有效发挥。

  此外,对于如何将风险管理与公司经营决策充分融合还需进一步研讨,制度的制定需要密切与公司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这些难点都需要监管机构的进一步指引。

  2.完善的风险偏好体系建设仍需努力。风险偏好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偿二代规则下,建立能够反映公司风险态度的风险偏好的技术难度高(包括偏好维度的选取,偏好容忍度限额的分解传导机制);其次为,公司内部董事会、管理层对于风险偏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仍需加强。

  3.风险偏好的落地难度高。风险偏好的落地尚未能与公司经营计划、全面预算、资本规划以及战略资产配置的流程相融合。

  4.风险管理工具仍需加强建设。大部分公司仅做满足监管要求的压力与情境测试,尤其是设置考虑公司自身风险状况的压力情景与测试;目前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资产负债管理成为行业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但大部分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管理技术和模型上仍存在缺陷,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也尚不明确。

  5.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仍需完善。目前大部分公司可以实现指标的测算与监控,但还难以实现压力测试等高级风险管理工具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测算;同时,风险管理数据整合的难度较高,体现于其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原有系统/数据平台支持度低等特征。

  6.风险绩效考核体系实施难度高。目前大部分公司将SARMRA评分根据部门负责风险的权重作为关键风险指标(KRI)体系扣分项,但集团对子公司的考核评价尚未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

  7.部分专项风险管理薄弱。公司尤其需要加强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工具以及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的管理机制。

  8.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定位仍待明确,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目前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即便建立了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实际执行风险管理职责的岗位仍较少,且缺乏专业经验。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地与实施。

  9.SARMRA延伸评估的难度高。一些保险公司的委外投资,例如委托行业外的基金证券的投资部分难以达到相关的风险管理要求。

  偿二代的顺利实施是监管机构与各家保险公司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偿二代的正式应用过程中,安永也从公司反馈和工作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协助监管更加有效地实施偿二代管理的建议,具体如下:

  1.SARMRA评估的权重适当时期考虑调整。随着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评估应着重于执行的有效性上。

  2.风险综合评级指标计算口径需明确。多家公司反映在填报时不确定核算口径,直接影响得分。

  3.IRR和SARMRA监管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沟通。监管评估结果透明度的适当增加,或者加强与保险公司就结果的沟通,更有利于保险公司了解自身问题,理解监管思路,也有助于保险公司整改和全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4.内审的要求需明确。11号文对于内审部门每年应当对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大多数公司不明确内审的范围内容以及意义。

  5.对中外合资公司/中资国企公司/在华分公司的一些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特殊性的考虑。例如中外合资公司没有监事会、中资国企公司党委决议机制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关系、外资再保在华分公司不设董事会、很多职能也由母公司相关部门执行。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

  2014年7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发布了最终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简称“IFRS 9”),自2018年1月1日会计年度起,IFRS 9将正式实施,适用于所有按照IFRS准则编制报告的机构。报告认为,IFRS 9将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其对公司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在投资业务管理方面:要求资产配置策略的改变,各账户的资产负债匹配策略需要调整;要求重新梳理业务模式、合同条款,并有可能对现有业务模式以及系统进行变更;资产估值模型需要调整与更新。

  2.在风险管理方面: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要求套期会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3.在绩效评价方面,需要重新评估会计减值对考核的影响;与投资相关、减值及风险管理的考核指标可能需要变更。

  4.在利润及资本方面,金融资产计量分类方法与标准的改变;对公司利润波动性影响需要重新评估;对偿付能力结果产生影响。

  5.在内部控制方面,需评估金融资产分类对业务流程的影响,需建立与新准则相符合内控机制;新准则会使用以前未采集或者被用于财务信息的数据,一旦被用于财务,需要实施适当内控保证合理性。

  6.在数据与系统方面,减值模型的搭建对公司数据的整合与加工提出了新要求;涉及的信息系统中财务及业务数据转换、存储等需重新设计。

  为全面和及时应对IFRS 9实施带来的挑战,安永建议公司应当对治理体系、计量工具与模型、量化模型应用体系、数据与系统支持进行合理与科学的规划。为积极配合IFRS 9的落地实施,保险公司应基于现状诊断的情况,参考国际领先实践,设计适用IFRS 9投资风险治理架构,包括明确各部门在资产分类、减值准备模型等职能、人员配备等;公司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IFRS 9风险计量模型及情景分析工具,完善投资风险管理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组合策略、投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投资组合分析、投后管理、风险预警等;此外,公司应根据风险管理设计方案,搭建IFRS 9框架下的减值准备应用分析平台,通过从风险管理准备金计量模型及测算平台的结果输入,实现单笔/组合层面的统计分析及应用落地功能。

  IASB制定保险会计的国际准则(IFRS 17),于2017年5月18日颁布,2021年1月1日生效。IFRS 17准则的施行将带来许多重大改变。例如: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的确认与目前的会计准则完全不同,具体包括永久差异与时间差异,永久差异指保费中的“投资部分”,时间差异指收到的保费中需分摊到以后各期的部分;IFRS 17准则要求对保险部分与投资部分进行拆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重要性,比如原保险合同重大风险测试要求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按单个合同来判断是否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等;保险合同分类将发生改变,这将直接影响到准备金的计量及CSM的吸收;准备金计量及合同服务边际(CSM)吸收方案变得非常复杂,存在多种选择;存在大量披露要求等。

  根据对IFRS 17监管规则的解读,安永认为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应对IFRS 17实施对公司的影响:

  1.在保险合同分类方面,公司应当评估典型产品由于分类带来的影响,并设计新准则下的产品分类列表(包括分类原因),并且对保险产品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准备保险合同分组方案;

  2.在费用分类方面,获取及维持费用“直接归属”属性,规划递延的获取费用比例、摊销方式、摊销模式的实现;

  3.在准备金计量方面,建立合理准备金评估的经济假设及非经济假设,准备金计量的BBA、VFA、PAA方法,以及CSM的吸收与摊销方案。

  大数据时代下保险产品设计与发展

  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精算与风险管理合伙人葛锋表示,基于保险公司对市场以及监管环境的应对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两方面诉求,安永也协助保险公司开发了相关的服务和产品,其中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在保险公司的应用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已全面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构建完善有效的资产负债解决方案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是确保公司稳健经营和有效管理的工具,也是保证公司实现资本,价值和风险相平衡的抓手。

  报告分析认为,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分析寻找创新商业解决方案,从而为公司增加价值将是保险公司实现差异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险行业来讲,财险公司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走在较为前端,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即为商业车险定价及核保。反观人身险公司对于大数据的应用目前尚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尤其是对于保单层面的各类大数据分析,有巨大发展潜力。通过深挖内部与外部数据,在销售、承保、定价、理赔等各个环节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精准的商业预测模型,可提升人身险公司商业决策的科学性,使公司在未来市场变革中保持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经营中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各个环节如右图1所示。

  以寿险/健康险核保为例,为防范逆选择风险,传统核保手段包括体检以及人工核保。由于成本较高,自动核保结合免体检额加抽检的核保方式较为常见。目前业界使用的自动核保规则往往只使用保额、被保险人年龄、机构等级、健康告知等少量因素判断客户是否需要体检,且判别标准较为主观,没有对风险进行更精确的多维度量化分析。

  从历史经验来看,整体体检结果阳性比例偏低,体检效率有限。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免体检保额逐渐不适应民众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客户投保体验效果有待改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寿险/健康险自动核保预测模型,精确防范逆选择风险,提高免体检保额,增强客户体验是人身险公司未来实现差异化经营的一个可行手段。

  将自动核保预测模型植入到原自动核保系统,系统优化后可达到如下效果:免体检保额普遍提高;整体体检率有所下降;在保持人工核保比例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体检效率提高至少5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没有相关文章.
保险秘书
行业资讯
企业资讯
监管动态
基层信息
保险人物

Copyright © 1997-2024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聚焦百姓 | 配资 | 人物特写 | 曝光台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