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时讯 | 保险专题 | 资料中心 | 百姓保险 | 产品大全 | 人才市场 | 黄页 | 博客 | 论坛 | 咨询 | 投诉 | 导航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中国保险网广告位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保险网 > 保险时讯 > 人物特写 > 正文

王和:保险 应更多地强调社会性 。    作者简介:王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

[ 2017年12月12日22:36 ]   来源:[ 和讯保险 ] 王和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特别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保险行业在中国保监会“1+4”系列文件的指导和推动下,全面开展了治理整顿工作,“保险业姓保”已逐渐成为了保险行业的集体共识和自觉行动。行业呈现出思想认识不断提升,合规意识不断强化,市场行为不断规范、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经营绩效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但要持续推动“保险业姓保”,需要行业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进一步夯实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

  就“保险业姓保”而言,尽管“保险”是一种“舶来品”,但“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含义。解决保险业姓“保”的本质是“认祖归宗”,是深刻认识并理解“保”的内涵与外延,回归本源,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中国保险业,特别需要基于传统文化层面的回望与思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进而觉悟并解决好:“什么是保险”、“为什么做保险”、“为谁做保险”和“怎么做保险”等一系列基础问题。这既是“保险业姓保”的根本诉求,也是“保险业姓保”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有“养”、“恃”、“守”和“安”的含义。因此,“保”更多地被解读为保护、守护和维护,是避免损失,是“救人于水火”和“扶危济困”,“保”还可以被解读为保证、担保和负责,是保障和依靠,也表现为“一诺千金”和“为人养老送终”,继而实现保险意义下的“有恃”而“无恐”。

  从自然法则的角度看,保险是基于共生理论,是“相依为命”和“相濡以沫”。从人性视角看,保险是一种互助与友爱精神的体现,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从现代社会管理的视角看,保险是一种社会合作、和合与共济,保险是最早的共享经济模式。从中国传统文化讲,保险是成人达己,是渡人渡己。

  近年来,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更多地强调了保险的市场性,而忽视了保险的社会性,这恰恰是保险业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大数法则决定了保险是典型的“群众事业”,保险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因此,解决“保险业姓保”的关键是回归、强调并坚定保险的“社会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具有显著的“公众公司”特征,是社会企业。“社会性”决定了:保险不能简单地“在商言商”,更不能“唯利是图”,保险应当成为被保险人的代理人和代言人,应当有更大的责任与情怀。

  保险业要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特别是深刻理解“人民中心论”,重新认识保险的“社会性”问题,理解“人民”是保险的当然属性,这是落实“保险业姓保”最重要的思想和行动基础。

  解决“保险业姓保”,关键要进一步清晰并强化对补偿性、安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这些均是保险的立业之本。

  一是补偿性。射悻合同是保险补偿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险存在的逻辑基础,保险是基于“偶然”和“不等价”,即“概率”和“赔率”。因此,“花较少的保费,一旦发生损失,就能够获得较大的赔偿”,这是老百姓(603883,股吧)对保险的简单和朴素认知,也是保险存在的社会基础。同时,补偿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补偿原则强调恢复原状,目的是满足并稳定预期,这是保险客户“获得感”的核心诉求和利益所在。

  从表面看,补偿性的基本诉求是提高保险对社会总损失的补偿率,或者是个体损失的替代率。但从根本看,保险补偿性的最终诉求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即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损失分摊,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诉求,也是保险的使命。

  二是安全性。风险(不确定性)具有两面性特征,体现为损失与收益、挑战与机遇同在。

  保险是社会化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面对、接受和处理风险是保险的天职所在。因此,保险是不能,也没有理由简单地“回避”风险。只有保险的风险承接,才有社会的更加安宁和谐,才有人们的安居乐业。

  “安全信誉”是保险立业之本,投保人正是因为担心风险才买保险。保险,特别是人寿保险是让人“托付终身”的行业,是不能“重来”的,因此,保险是万万不能“铤而走险”的,确保安全是保险的天理所在。

  保险的经营逻辑,不是简单的风险承接与转移,而是专业的风险处理与化解。科学和专业地“处理”风险,是保险有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重要特征,也是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否则,就可能“不务正业”,甚至可能异化为风险的制造者。

  三是长期性。长期性是保险的显著特征,因为,短期,容易波动的,长期,就能够实现稳定,所以,无论是财产保险的损失回归周期,还是寿险的生命表基础,均是基于一个相对长的周期以及规律,这需要对时间的积累和敬畏。

  长期性的本质是建立跨期安排,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是居安思危,以丰补歉。因此,长期性应当成为行业文化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寿险领域,要心存敬畏,力戒短期行为。相应的保险投资,也应更多地关注长期投资,并培养一种定力,确保稳健与安全。

  面向未来,要更好地解决“保险业姓保”问题,需要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夯实基础。特别是要回答好保险的本质与功能的关系问题,保险的本质具有唯一性特征,是保险存在的基础与载体,是行业“安身立命”的保证。保险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是保险本质的延伸和衍生,是行业不断发展的依靠。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提并论。

  把握好“保险业姓保”的关键是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即二者之间是本末关系,是主次关系,是皮毛关系,因此,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本末倒置。保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坚守自我,既不“忘本”,更不“忘祖”,只有这样,才能够“与众不同”,彰显价值与意义。

  面向未来,保险业需要从“等量管理”走向“减量管理”,实现行业发展逻辑的重构。关键是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创造。保险业要牢牢地把握好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两大源动力,一方面是在社会共治理念的指导下,发挥保险的引领作用,将保险嵌入治理体系,推动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加大对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区块链等的创新应用力度,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形成“保险 + 科技 + 服务 + 管理 + 投资”的行业发展新动能和新模式。

  “不忘初心”是解决“保险业姓保”的重要保证。保险的“初心”是“安天下之心”,通过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因此,保险业“做大”,不应仅仅关注保费,而应当更多地关注保额和保障,关注作用发挥,关注客户体验。同时,保险业“做精”,需要更加精准的定价,但这种“精准”,不能走的太远,否则,就可能与保险的互助精神,与“社会性”渐行渐远。

  不忘初心,不是目的,目的是“方得始终”。保险业的“始终”是“三个真正”,即真正满足客户需要,真正服务社会,真正创造价值。

  “渡人渡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智慧。保险,也是一个“渡人渡己”的事业,因此,保险,不能只想着自己,要更多地着眼客户和社会,把别人“渡”过去了,自己也一定在“彼岸”,同时,保险业的“彼岸”,不应只是为了成就企业,发展行业,更应当成就社会,成就人们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王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没有相关文章.
保险秘书
行业资讯
企业资讯
监管动态
基层信息
保险人物

Copyright © 1997-2024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聚焦百姓 | 配资 | 人物特写 | 曝光台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