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时讯 | 保险专题 | 资料中心 | 百姓保险 | 产品大全 | 人才市场 | 黄页 | 博客 | 论坛 | 咨询 | 投诉 | 导航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中国保险网广告位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保险网 > 保险时讯 > 保险评述 > 正文

人身险:集体进入转型时代

[ 2018年1月12日22:34 ]   来源:[ 中国保险报 ] 朱艳霞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7年,《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134号文)的实施被认为是人身险产品最严规定,中短存续期产品被叫停,过去几年依靠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超常规发展一去不复返。人身险业集体进入转型时代,回归保障本源。

  在趋严的保险监管环境下,坚持价值发展的大型险企表现得更加稳健,中小型险企却因短期利差模式难以为继,艰难地开始转型。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于养老及健康的相关政策给人身险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环境,比如相继推出税优健康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2017年,健康险、养老险可谓不负众望,表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或许可成为人身险行业转型的突破口。

  聚焦价值经营

  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保险定位为“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保监会也出台多项规定,从严控中短存续期产品、强化保险业风险管控等多方面驱动“保险业姓保”转型。

  在此倡导下,2017年,人身险业聚焦价值经营,长期限、高价值的保障型产品持续增加,中短存续期产品被“拦腰斩”,全年的保费结构有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保费规模已经不是行业发展追求的重点,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贯彻“保险业姓保”、服务实体经济、切实防范风险,成为人身险公司转型的核心要求。

  然而,2017年人身险公司的转型却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大中型险企较早致力于扩大期缴业务、收缩趸缴业务、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经历阵痛后上市险企的转型已初显成效。根据A股四大上市险企的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共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091.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特别是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转负为正”。

  另一方面,中小型险企过去几年简单依赖储蓄替代型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发展模式受到巨大限制和冲击,开始了痛苦转型,“路在何方”还需进一步考证。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背景下,人身险市场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大型险企通过长期经营积累的品牌口碑及代理人渠道沉淀优势将实现强者恒强,同时,中小型险企借助储蓄型保险产品弯道超车的战略难以为继,未来与大型公司的竞争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拉开。

  健康险成为主角

  2017年,多家人身险公司推出健康险新险种,加码健康险业务,就连互联网巨头腾讯在其保险平台上推出的第一款产品也指向了健康险。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政策下,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将成为主流产品。

  就在健康险供给和需求双提升的状况下,健康险发展还是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源于保监会下发的134号文,保险公司压缩此前大幅销售的中短存续期健康险产品,使得2017年保费增速猝然下滑。根据保监会数据,从2012年到2016年,健康险保费增速分别达到25%、30%、41%、52%和68%,2017年1-10月,健康险保费增速仅为5%。相关专家表示,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健康险的遏制,有利于行业回归保障和可持续发展。

  从2017年7月1日起,备受关注的税优健康险政策推广至全国。政策很“优”,但这个险种的销售情况却不是很理想。业内人士指出,优惠力度不够、产品设计缺乏吸引力、销售渠道有限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可改进的空间还很大。不管如何,这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人身险产品。

  2017年11月15日,保监会就《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向业内征求意见,时隔11年后重修健康险的监管政策,也给健康险的发展带来新契机。2017年,人身险公司进军“大健康”产业的步伐加快,积极推行了很多从虚拟的保险产品过渡到实体的医疗服务措施,其中包括兴建实体医院、入股医疗产业、与社保进行深入合作等。3月,复星保德信人寿与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双方在“保险+大健康”的合作;6月,泰康保险首家医、教、研一体化三级综合医院——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完成揭牌;11月,新华保险获批投资新华卓越康复医院……

  此外,商业保险在承办大病保险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根据卫计委数据,截至2017年,大病保险覆盖城乡居民超10亿人,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普遍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部分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90%,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这也成为保险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亮点。

  中国人寿积极参与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通过设立跨省就医周转金,破解结算瓶颈。自2017年4月起,为海南、贵州等9个省份累计垫付资金17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医疗机构和参合省份资金周转压力,让更多患者少垫资、少跑腿。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在承办大病保险赔付运作过程中,已经和医院、健康服务机构进行数据和平台打通,并开始积累大量医疗数据,为进一步参与“大健康”产业做好准备。

  养老险整装待发

  这一年,政策红利无疑给商业养老险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7年6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多项措施,强调要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虽然试点方案未能如期在2017年底出台,但保险业在产品设计、制度制定、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产品示范条款,税延保险制度框架、税延保险信息平台建设也基本就绪,能够确保试点政策出台后在较短时间内落地实施。有预测称,税优政策落地,将撬动千亿元级别的长久期增量保费。

  除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外,《若干意见》提出的支持鼓励商业养老保险资金以投资新建、参股、托管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也引起业内关注。事实上,保险公司在布局养老产业方面的投入一直堪称大手笔,尤其体现在兴建养老社区上。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泰康人寿、合众人寿等公司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兴建养老社区外,同方全球人寿、北大方正人寿等一些中小公司也开始布局这一领域,并已有项目落地。但是,由于前期资金投入巨大、盈利周期长,养老社区能否为这些中小公司抢占市场份额尚待观察。

  2017年,保险公司在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创新上也做了积极探索。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已经超过3800万人,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成效初步显现。目前,多数试点地区由保险公司经办。成都市在国内率先实验“相互保险社”;北京海淀区虽然不是试点地区,但创新探索了“政府推动、政策支持、自愿投保、商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毋庸置疑,人身险业仍然是朝阳产业,但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回归客户需求本源。正如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中国寿险业十月峰会上指出的,“人身险业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把人民群众欢迎的产品、满意的产品、愿意购买的产品,作为衡量人身保险产品的唯一标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没有相关文章.
保险秘书
行业资讯
企业资讯
监管动态
基层信息
保险人物

Copyright © 1997-2024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聚焦百姓 | 配资 | 人物特写 | 曝光台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