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写 | 保险知识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企业资讯 > 保险公司 > > 正文

解读平安进化之路:价值成长强核心资产够稳 四季度有大概率实现估值修复

[ 2020-11-02 11:14 ]   来源:[ 中国保险网 ]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20年10月27日,随着中国平安( 601318.SH,02318.HK)三季报的发布,市场再次获得了一个对巨头的观察窗口。

  这是一张营收9170.7亿,净利润1030.4亿,净资产收益率20.9%的成绩单,中国平安凭借综合金融和科技板块的多元业务优势,在2020这个疫情之下的特殊年份,依然实现了正增长。

  但这种增长,并没有在A股市场上引起很大的反应。一方面是今年金融板块受到经济萎靡的影响,表现始终低迷。

  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早已习惯了平安的持续增长,归母净利润下降20.5%的表现,虽然符合市场主流预期,但还是难以让投资者感到满意。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市场的困惑——该如何为中国平安这样一家持续改革、不断进化的巨头估值,这几乎已经成为分析师行业的一门显学。

  正如改革开放的本质,是创造新生产力、创造适应生产力的新生产关系一样,中国平安从保险业务到综合金融集团、再到金融+科技的生态企业,以及今年“自行手术”的寿险改革计划,始终都是一个自我改革、持续进化的样本。

  那么,投资者对于中国平安的认知,是否跟上了它进化的脚步?

  01 平安定位:时时超越市场

  2020年上半年的资金抱团打法,沿着医药、消费、科技三条主线,带动了A股市场三波极致行情。但风浪过后,一些事情还是老样子。

  比如核心资产依然是公募基金的主要持仓,又比如中国平安作为核心中的核心,资金对它的偏爱一如往常。

  在公募基金三季度最青睐的十大重仓股中,中国平安被313只公募基金看中,仅次于茅台、五粮液和“小富士康”立讯精密,无论是新能源总龙头宁德时代、光伏基石隆基股份、“创新药一哥”恒瑞医药、还是中国中免这只“下金蛋的鹅”,统统都被甩在身后。

  进一步细翻平安三季报的机构持仓,持仓1500万股以上的公募基金共有8家。其中既有上证50,上证180这种指数型基金,也有易方达和华泰柏瑞的指数投资、兴全的趋势投资、以及鹏华的匠心精选。其中还不包括持仓1400万股的汇添富价值。

  作为上证指数的压舱石,中国平安被上证50、180指数基金持有,自在情理之中。但其他基金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作为基金界的绝对大厂,易方达、兴全、鹏华和汇添富们,从来不以事件驱动来判断标的,如果由他们来给出答案,一定会建立在长期观察得出的基础上。

  第一个答案,是平安的业务扩张,总是会超越投资者心目中的定位。

  翻阅中国平安的股价走势,可以发现平安从2014年11月开始,走出了长期的横盘区域。其价格比2008年的最低点,上升了一倍有余。

  这里面的核心原因,在于平安一步步实现了交叉销售的综合金融模式。

  作为向现有客户销售更多本企业其他产品的新兴金融销售模式, 交叉销售的特性在于,既有有利于现有客户的保持,又能通过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这一模式,是金融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的最有效途径。

  交叉销售的业务模式,在今天听起来并不新鲜。但完成这种模式的搭建,既需要前瞻性打出提前量,也需要决心,在组织架构、产品、信息技术和人员配备上做出系统化的改革。

  通过始于90年代末的交叉销售实践,平安旗下的各子公司可以通过整合信息平台,共享销售渠道,打破条块割裂的局面,实现银行、保险、证券各个业务版块之间的客户资源共享。通过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增加客户黏性。

  在带给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交叉销售新模式的同时,平安也因为自己的贡献,兑现了市场对它的期待。但这个涨幅,显然比不上平安净资产的上升幅度,因此市场给予的估值,依然处于背离状态。

  在2014年之后,平安开始向科技业务布局,今天医疗健康生态圈的核心成员平安好医生,金融服务生态圈的陆金所,其历史都始于2014年。

  平安好医生与陆金所对于平安的当下价值无需多言,仅在“入口”一项上就难于估量。但在六年前,平安把自己与“金融科技”挂上钩的时候,这种进化与改革的伏笔,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只要翻一翻2015年前后的券商研报就可以发现,分析师们多半把这些动作看成“买保险送概念”的故事,更少有人认真思考“什么是生态”、“一个生态究竟应该值多少钱”的问题。

  但事实证明,平安还是没有辜负那些先知先觉、深入研究的买方。

  从2016年开始,汇丰银行环球研究部发布研报,取消其综合金融估值折价;著名非银分析师赵湘怀提出平安综合金融模式,能够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市场上看好平安的分析师多了起来。

  随着平安将金融服务嵌入互联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综合金融模式开始发挥威力,平安的投资价值开始得到显现。在2017年五月,一根涨幅22.69%的月K阳线,开启了平安股价的上涨之路,结合“偿二代”政策的利好作用,平安股价一路冲高到76.51元的阶段高点,让市场上保持怠慢情绪的机构后悔不迭。

  02 平安价值:长跑选手特性

  第二个答案,来自于平安作为长跑选手的业绩确定性。

  回顾中国平安的十年以来业绩表现,其净利润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在A股市场中,达到这一成就的公司,仅有区区九家。

  这意味着,平安在长期统计区间内,具备稳健而良好的成长性,结合其在A股市场的巨大权重,中国平安核心资产的定位正由此而来。

  然而,作为跟风引用的修饰语,核心资产这个词总是被媒体挂在嘴边。但核心资产的核心指标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对于长期追踪金融行业的投资机构而言,核心指标是观察金融企业的最重要窗口之一。

  对于银行而言,这个指标是ROE能否超越同行水平,对于券商而言,这个核心指标是市占率增速快不快,对于保险企业而言,这个指标即是被称为“NBV”的边际新业务价值。

  所谓的NBV,是指新增的1元保费,对公司净利润的价值贡献。NBV越高,代表新增保费对公司的净利润贡献越大。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新增的一元保费,能为公司带来0.7元的净利润,那么NBV就是70%,如果新增的一元保费,只能给公司带来0.2元的净利润,那么NBV就是20%。

  从这个意义上讲,NBV的增速决定了公司的质地,NBV增速的领先,构成了股价超额收益的支持,只要这个指标持续增长,就是优秀公司的体现。

  从中国平安的历史上看,公司NBV增速最好的时刻,总是其股价涨得最好的阶段,两者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平安投资者在2017年到2018年的超额收益,正是来自于公司NBV持续地跑赢同业。而中国人寿( 601628.SH)2019年到2020年的股价上涨,也要归结于NBV增速的支持。

  反之,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一旦平安的NBV遭遇压力,总是会带来股价的下跌,从而造成黄金坑的出现。

  将平安的股价走势与三季报结合起来看,当下的焦点,依然出在NBV上,中国平安前三季度的NBV为428亿元。

  中国平安在NBV上的下降,主要源于疫情因素的作用,使得公司展业难度加大。也正是在这一因素的作用下,平安的寿险改革步伐得以加速。

  2020年2月21日,中国平安首次对外披露平安的寿险改革计划,在这场由马明哲亲自推动的改革中,渠道升级、产品升级与数据化运营,成为了所有改革项目中,最关键的三条总路线。

  在渠道升级上,平安变革了原有的代理人模式,除了更加拥抱互联网,迎合当下消费习惯之外,同时助推代理人量质齐升。

  在产品升级上,改变“一款产品打天下”的惯性策略,而是全面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城市、不同代理人、不同消费者需求,从医疗健康、养生养老、教育服务、理财保值等多种场景出发,设计更多定制化程度更高、更适合消费者个性的产品。

  在数字化的探索上,平安在业内已属于绝对领先。早在2004年之前,平安人寿在科技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从内勤需要出发来进行系统建设。自2004年开始,平安开启了数字化寿险的1.0阶段,开始搭建为外勤服务的操作系统。

  这一决策,使得平安领先了同业将近十年时间。阿尔法工场研究院在对多家保险公司进行调研时,曾经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标杆的示范效应。

  此轮的运营全面线上化,将在客户经营、渠道管理、客户服务和风险管控四大领域展开,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强化风控、改善体验,将成为整场改革的出发与落脚点。

  对于平安而言,整场寿险改革的思路,在于以短期阵痛换取长期优势,继续坚持价值增长之路。

  对于寿险业务而言,因其较长的保单有效期,其价值相对于短期产品,更容易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这关系到资产负债端的久期匹配,使得平安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抵消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而这也意味着通过寿险改革,能够使公司用更优化的产品把控福海段,规避利率对于寿险业务的确定性影响。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代理人收入下降导致的流失,为平安带来的冲击难以避免,直接体现为核心指标NBV的短期波动。

  根据多家券商研究机构估算,随着平安坚持优化改革,主动减员增效。这一状况将在2021年迎来实质拐点。而在招商证券的研报中,更是给出了坚定的预计——由于当下的低基数,2021Q1和2021A,平安将实现行业最高的NBV增速。

  03 平安弹性:科技生态循环

  在2014年的时候,或许有分析师会想到,平安未来的对标不再是传统寿险或多元金融。但绝不会有人敢于设想,平安会成为一家立足金融科技的生态企业。

 

  平安的金融科技囊括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智慧城市、汽车服务、房产服务”五大生态圈,由五大生态圈共同赋能核心金融业务。

  以医疗健康生态圈为例,我们即可一窥平安在资源融合,服务深度和服务边界上的发力可能。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自1月20日至2月10日,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次,APP新注册人数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这使得平安好医生成为了线上医疗的超级流量入口。

  一个显而易见的合作可能性,是与平安医保科技的业务合作。在过去数年内,平安医保科技旗下的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一直努力打造线下线上一体化的影像诊断、医学检验和精密检查综合医疗服务业态,这与平安好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构成了高度契合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医疗服务能力的前端补充。

  而另一个可能性的方向,是与平安商业保险和银行板块的合作。

  平安集团整体强大的客户基础和分销网络为人所共知,平安的商业保险板块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04.8万人的保险销售代理,银行则拥有1000余家营业网点。

  这一巨大的分销网络,在未来极有可能为平安实现医疗与保险场景融合的新战场。通过直接为保险客户提供导医、导诊、导药、结算的一站式服务,直接产生收入,也可以成为保险客户在医疗服务方面的体验平台,承担引流入口作用。

  抛开其他科技业务对于平安的贡献,仅凭借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一个生态闭环,即已生成海量的客户沉淀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优势。

  而在金融科技的输出平台上,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通过技术输出,已经覆盖了近4000家机构,其中包括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更多的城商行和保险公司,并以此触达数以亿计的终端用户。

  从这个角度上看,在综合金融服务的优势下,平安可以通过将自己的客户进行线上化迁移,同时通过五大生态圈,再将线上用户向金融业务转化。这意味着平安不仅拥有流量变现方面的优势,也会逐渐在金融生态流量导入上与蚂蚁看齐。

  04 结语

  “打游击追主线,过日子选平安”,“实在没得做,平安过一夜”,这两句资管行业内的民谚虽然粗鄙不文,却反映了行业对于平安的两种共识。

  它的价值成长够强,强到可以相伴走过长周期,除了每年稳定实现增长,稳定获取利润,还总是可以通过多引擎支撑,提供估值提振的爆发性来源。构成了长周期内坚定持有的投资长逻辑。

  同时,它的核心资产又够稳,稳到可以充分抵御风险,甚至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消化由业务结构调整、行情回调和疫情黑天鹅带来的波动,有大概率实现估值修复。

  这意味着一旦股价出现黄金坑,便构成了资金敢于重仓买入,短线持有的信心来源。

  回顾历史,中国平安的三十二年,其主基调始终与改革开放如影随形。从拥抱多元金融,到布局科技生态,从坚持市场导向,到自我牺牲式的改革。

  这其中既映射了中国保险行业的市场化与国际化浪潮,也包含着中国平安作为一个公司组织的自我进化。

  因此,任何人的认知,只要跟得上中国平安进化的脚步,就是在与了整个金融行业的顶尖思维进行同步。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小到只有几万块的个人投资者,还是大到动辄调度十几亿资金的公募基金,都有机会分享这家优秀公司的成长红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瑞众保险淮安中支积极参与2024年淮安保险业“3&#8 · 瑞众保险淮安中支积极参与2024年淮安保险业“3&#8 · 农银人寿亳州中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合宣教活动 · 农银人寿四川分公司全面启动2024年“3·15”消费者权 · 10小时不到支付60万元理赔金,中信保诚人寿收到客户真 · 一场暖心的保险服务,一面饱含农户谢意的锦旗 · “助力乡村振兴 筑牢共建实效” 平安产险张家界中支开 · 应对雨雪冰冻灾害 平安守护企业安全 · 助力乡村振兴,“消费助农”平安在行动! · 种植保险新基调:湖南平安产险与湖南大通湖农业公司达
保险秘书
最新文章
 聚焦百姓
 人物特写
 保险知识
 保险股

Copyright © 1997-2018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保险公司 | 股票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写 | 保险知识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 基层信息 | 配资 | 百科 | 证券 | 上市公司 | 股市 | 港股 | 银行 | 基金 | 理财 | 债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