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写 | 保险知识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企业资讯 > 保险公司 > > 正文

税优健康险陷于“好而不火”僵局 英大泰和人寿列入经营名单

[ 2020-11-18 11:48 ]   来源:[ 金融时报 ]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7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按照《关于印发〈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有关规定,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符合《通知》中所列经营条件,将其列入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公司名单。

  作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居民的税收优惠性商业险种,税优健康险已在全国市场多年。如果从2016年1月1日,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开始试点算起,已有4年多时间。这次英大泰和人寿被列入经营名单之中,是近年来的首次。《金融时报》记者发现,自2017年原保监会批复第六批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的险企名单之后,就再未发布该名单,英大泰和此次入局,系三年来第一次公布新入围险企名单。

  据相关数据,自2016年3月4日,中国人保健康签出国内税优健康险第一单以来,迄今已经有31家险企经营税优健康险业务,业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税优健康险作为一款兼具政策性与普惠性的商业保险产品,具有“减免个税、保证续保、高保额、高赔付比例、保障范围涵盖医保目录内外”等特点。不过,记者注意到,虽然已经有多家险企获批经营税优健康险并上市了一些产品,但保费规模一直不大,发展明显低于业内预期。

图解新闻

  IC Photo供图

  没亮起来的一颗“星”

  如果将健康险市场比喻为星空,那么,税优健康险就是一颗曾被给予厚望,但却从未璀璨过的那颗“星”。为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基本医保压力和参保群众医疗负担,税优健康险应运而生并在全国推广。2017年7月1日起,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试点政策在到全国范围内实施,对个人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出,允许按每年最高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

  相较于普通商业健康险,税优健康险优势突出。允许既往症投保、准入门槛低,突破社保目录、保障范围广,约定范围内报销比例不低于90%、保障程度高,赔付率80%以下差额返还、受益程度高。而且产品保证续保,惠及长远保障。从设计者的初衷来看,该险种是商业保险中与社会医疗保险最为接近的医疗金融产品,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承载着第三层次的重要功能,可以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虽有着诸多好处,但税优健康险却从没有“亮”起来,多年来,陷于“好而不火”的僵局。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税优健康险行业累计承保31.9万件,累计保费收入9.4亿元,而当年健康险的原保费收入为5448.13亿元,差距明显。而同年,普通型健康险中仅60岁及以上老人的保费收入就高达179.2亿元。

  对此,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税优健康险发展遇到瓶颈,每年发展规模极不理想。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保险公司缺乏销售动力。当时产品设计时,参考了奥巴马医改法案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做法,为了保护投保人利益,税优健康保险业务具有允许既往症投保、保证续保、赔付率不得低于80%等特点,业务风险大、成本高且利润低,保险公司缺乏开展税优业务的积极性。因此,从这个产品开始销售,保险公司推行就不是很积极,考虑长期经营风险,普遍持谨慎态度。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的额度偏低,每年最高2400元的税前抵扣额度对中、低收入纳税人群的吸引力不足,缺乏市场吸引力。

  “星途”暗淡为哪般

  作为社保和企业补充保险的有益尝试,税优健康险是国家推出的第一次针对保险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试点地区购买税优健康险的保费支出,允许在当年按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列支。这样一款为投保人利益着想,保障额度高且微利的好产品,却为何没有“火”起来呢?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与多家具有资格的险企业务员联系,表示要购买一款比较好的健康险产品,无一代理人向记者推荐该产品。据记者调查,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并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经营这一产品,必须是具有资质的31家保险公司才有资格推出的带税优号的税优型健康险。也就是说,只有买这31家保险公司的税优健康险才能少缴税。第二,虽然扣个税是该政策最大看点,但是因为税优健康险抵扣个税不方便,且个税抵扣力度低。目前很少有公司愿意为员工集体投保,只能自己办理。投保后,将保单和发单交给单位,再进行扣税。流程繁琐,保险公司销售热情不高,企业也不想麻烦。据规定,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也就是说,税优健康险可以提供最高2400元的年度税前扣除额,相当于起征点提高200元。但如果应税收入较低,税优健康险可享受的个税抵扣优惠并不多。这样的话,收入低的人动力不足,收入高的人不愿意为了这2400元钱抵扣几经周折。第三,多家具有税优健康险销售资格的保险公司业务员向记者表示,虽然税优健康险保证续保,但是,它不能保障终身,因为针对的是企业职工,所以只能保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就不能再享受税优健康险中的医疗保障。而尴尬的是,退休后因为年纪大,风险高,也买不了其他健康险。第四,税优健康险附加万能险,金额不能取现,只能退休后拿来买商业保险或者补充医保。

  “现在各家保险公司没有主动推这项产品,主要是因为它有很多限定。除了只能退休前使用之外,现在有很多住院医疗险都包括自费项目,但是这个产品是需要在合同约定范围内,市场优势不突出。”太平人寿一位销售代理员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谁来点燃这颗“星”

  就在税优健康险陷入“鸡肋”境地时,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多项利好政策接连出炉,这颗暗淡多时的“星”能否被点燃?让它打一个翻身仗呢?

  今年3月5日,《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出炉,明确指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同时,要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扩大保险产品范围。

  这并非本年度税优健康险迎来的首个利好政策。早在今年年初,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就曾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适应消费者需求,提供包括医疗、疾病、康复、照护、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时扩大相关保险产品范围。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利好政策的接连出炉,税优健康险有望扩大产品覆盖范围,从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打破一直以来的“叫好不叫座”局面,实现保费快速增长。更有专家指出,健康险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税优健康险是重要增长点。

  是“进”还是“退”

  然而,要撬动税优健康险的市场,并非易事。在税优健康险试行四年后,先有百万医疗险,后有更为亲民低价的“惠民保”接踵而来。相比后者低廉的价格与便捷的投保体验,税优健康险抵扣个税的优势并没有为它带来亮度,反而由于产品设计上的诸多政策限制,让保险公司顾虑成本难以覆盖,裹足不前;也让投保者因手续复杂,萌生退意。那么,面对市场竞争,这个险种未来将何去何从?有建议适时退出者,也有建议政策改进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向《金融时报》记者直言,医疗健康保险在价值定位上重视改善社会公平,追求亲贫的普惠性。医保系统从广覆盖和低保障型向全覆盖和中等保障型发展时,从追求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讲,税优健康险均没有优势,所以可以将财政资金优先投向支持目前快速发展的普惠医疗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是政策改进的支持者。她说,相比其他商业健康保险,税优健康保险的业务流程相对繁琐。要提高税优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额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费用上涨情况,参照一定标准,定期调整税优健康保险税前抵扣额度,或将购买税优健康保险的支出一次性进行税前抵扣,加大税优健康保险政策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对纳税人群的吸引力。

  朱铭来的观点则更具有现实性。他对《金融时报》记者指出,由于税优健康险未与基本医保建立协同机制,企业理赔风险无法得到有效分散。当前税优险还未形成针对不同风险人群的风险分散机制。基于逆向选择,险企对投保人患病风险的程度不好把握,又不能因为被保人患病风险太大而拒保,这就导致很多公司不愿意销售这类产品。税优健康险未来继续经营,应该考虑与现有的职工保险形成对接。借助团险平台,规范统一的标准,化解逆向风险。同时,团险平台的管理成本比较低,风险管控比个险更为有效。“面对惠民保、百万医疗的竞争优势,这款产品是到了从长计议的时候,短险的优势已经不再。”

  对此,朱铭来建议,税优健康险应该放弃短险,转向长期险,丰富产品形式。可以考虑将护理险、重疾险等相关业务纳入税优健康保险产品范围,形成一个合力。“现在重疾险的定义规范与发生费率表进行调整,或许这是一个机会,单纯谈税优政策意义已经不大。”

  相关阅读:“惠民保”发展还有漏洞要修补

  一种保险温暖一座城,“惠民保”似乎做到了。作为一款主打“普惠”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我国十余个省和直辖市的40余个城市落地,覆盖保障人群达2000多万人次。

  据记者观察,目前已上线的各类“惠民保”产品,保费从低于50元到百元以下不等,保额从100万元到300万元都有。其赔付范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即在医保住院报销和大病报销的基础之上再做报销的产品;二是保障一些重大疾病的特效药费用。惠民保”40%左右的产品,报销比例能达到80%。

  “惠民保”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形成落地小高潮的原因不难理解。宏观层面,我国虽然实现了全民医保,但公众的医疗自费的负担仍然不小。201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的卫生现金支出1.84万亿元,占全部卫生总费用的28%,超过1/4的卫生健康费用需要个人来支付,这对很多家庭来讲是很大的负担,一部分人群甚至因病致贫、返贫。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的推动下,健康领域公共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私营资本强化合作,共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成为大势所趋。

  微观层面,“惠民保”低廉的保费和可观的保额,是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关键点。以10月15日上线的“北京京惠保”为例,北京市基本医保参保人员支付79元,便可获得年度最高200万元的保险保障和18项健康服务。截至11月11日,该产品参保人数近90万人次,80岁以上参保人有15758人,包括16位百岁老人,年龄最大者为106岁。没有年龄、职业限制,不涉及详细的健康告知询问,只要有当地医保就能投保等宽松的条件,大大降低了投保门槛。

  然而,在一款产品受到热烈追捧之时也需要一些冷静思考。因为“惠民保”价格低廉,消费者就能闭眼买入吗?经营层面,保险公司能否以赔本赚吆喝的状态运行下去?市场准入和监管如何把控?摆在面前的待解问题还有很多。

  虽然多数人认为花两杯奶茶的钱买一份医疗保障不是个事儿,但“普惠”的初衷毕竟是向经济能力有限但有强烈保障需求的人群倾斜,如果那些持有很高期望值的投保人发现,以为能理赔的赔不了,普惠医疗险也就违背了初衷。

  对于“惠民保”来说,并不是参保人投入低,就不存在风险。比如对于特效药的保障,高发病种的覆盖并不高。再如,所谓的“带病投保”其实是有限制的,一些理赔概率较高的癌症种类、心脑血管疾病等被排除在赔付范围之外。另外,期满一年后能否续保尚不能确定。如果没了解清楚保障责任就跟风投保,则可能导致投保人达不到预期保障效果。

  从承保主体经营状况看,虽然20余家险企相继加入了“惠民保”赛道,第三方机构等众多玩家也纷纷入局。但目前保险公司主要以“保本微利”,甚至“平本微亏”的原则在承保。有精算师坦言,由于没有足够的医疗与保险数据支撑,产品保障内容、差异化设计、定价准确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大型险企也许可以承受长期亏损,但中小险企赔穿概率很大。

  既然如此,支撑各大保险公司踊跃承保、各地政府背书的逻辑是什么?一方面,比起盈利,部分保险公司更看重通过参与承保迅速获客和开拓市场,提升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度,有助于将客流量向其他产品转化,同时还能获取多维度数据、提升风控能力,进一步升级现有产品,实现整体健康险业务的壮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牵头,利于落地国家关于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创新尝试,以商业化手段实现医疗保障升级,减轻基本医疗支付压力。

  承保赔付是决定“惠民保”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因素。投保门槛低就意味着大量逆选择风险的存在,不排除带病投保,没病不投情况的发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的低保费并没有换来很高的投保量,目前很多城市的参保比例不足20%,长期可能导致公司投入下降。

  业内专家表示,“惠民保”未来能否成功取决于参保人群数量是否能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一般认为参保人群覆盖率在70%至80%,才能有效分散风险。综合上述事实不得不让人对该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产生忧虑。

  当下,“惠民保”正呈现爆发增长态势,长远考虑,银保监会和国家医保局应联合出台“惠民保”类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规则,从经营资质、产品报备等方面设立准入机制十分必要。“惠民保”项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尽早修复潜在风险点,才能让民众在医疗保障上享受到更大、更长久的实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瑞众保险淮安中支积极参与2024年淮安保险业“3&#8 · 瑞众保险淮安中支积极参与2024年淮安保险业“3&#8 · 农银人寿亳州中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合宣教活动 · 农银人寿四川分公司全面启动2024年“3·15”消费者权 · 10小时不到支付60万元理赔金,中信保诚人寿收到客户真 · 一场暖心的保险服务,一面饱含农户谢意的锦旗 · “助力乡村振兴 筑牢共建实效” 平安产险张家界中支开 · 应对雨雪冰冻灾害 平安守护企业安全 · 助力乡村振兴,“消费助农”平安在行动! · 种植保险新基调:湖南平安产险与湖南大通湖农业公司达
保险秘书
最新文章
 聚焦百姓
 人物特写
 保险知识
 保险股

Copyright © 1997-2018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保险公司 | 股票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写 | 保险知识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 基层信息 | 配资 | 百科 | 证券 | 上市公司 | 股市 | 港股 | 银行 | 基金 | 理财 | 债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