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时讯 | 保险专题 | 资料中心 | 百姓保险 | 产品大全 | 人才市场 | 黄页 | 博客 | 论坛 | 咨询 | 投诉 | 导航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中国保险网广告位

关注养老产业:传统的社会福利院发生嬗变
[ 社保园地 ] [ 2006年7月5日 ] 编辑整理: [ 中国保险网 ]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由于财政吃紧和养老市场需求趋旺,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院发生嬗变,不再单纯地从事福利性收养工作,而是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对自愿入住的老人实施有偿服务。

  改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重庆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当年收养的全部是无子女、无收入、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较低。随着形势变化,三院开始走向市场,在收养“三无”老人的同时,吸引自费老人前来入住,目前“三无”老人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自费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其中有专家教授,有领导干部,也有一般工人。服务对象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扩大,促使重庆市政府投资上千万元对三院进行了大规模装修和扩建,自费老人的增多使福利院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三院党支部书记谭子明说,1998年三院收入仅为四五十万元,去年突破一百万元。

  依靠国家投资和社会福利资金的资助,公办福利院压低了社会化养老收费标准,却阻挡不住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步伐。据统计,仅去年一年,重庆市新增个人办、企业办养老机构12家,共有1000多张床位。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民营养老机构虽都呈现微利性特点,但其经营者无一例外地对我国养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刘长元自1999年在重庆歌乐山上创办“金秋乐园”养老院后,始终在不停地完善硬件设施和扩大规模。2003年5月,下岗女工胡满红筹款50万元创办了天颐廷怡养院,她很有信心地说:“养老产业虽然微利,但非常稳定,养老市场不会萎缩,只会扩大。”

  “由于我国10年内都不可能依赖养老保险金来缴纳养老机构的费用,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必须维持在较低水平。”长期关注中国养老事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说,这不仅制约了福利型养老机构,而且约束着非福利型的社会化养老市场。传统福利院的嬗变和民营养老机构的崛起,使社会化养老业徘徊在福利与微利之间。

 
  
   朱薇、王金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保险案例
保险法规
百姓资讯
产品速递

Copyright © 1997-2024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