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写 | 保险知识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返回中国保险网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人物特写 > > 正文

徐敬惠:保险负债端销售陷入负增长 四季度保险资产负债管理五大思路

[ 2020-10-19 21:36 ]   来源:[ 新浪财经 ]    双击自动滚频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原标题:徐敬惠:后疫情时代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爆发并不断蔓延,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全球产业链受到挑战。国内疫情控制卓有成效,经济短期修复,但长期增长引擎待转换,复苏进程有待观察。疫情之下,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剧,信用风险可能加速暴露,市场利率和优质非标利率持续下行,叠加疫情冲击下保险公司负债端陷入负增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后疫情时代,除了需要在业务端发力,还需要稳定投资端收益,两端形成良性互动。保险公司应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实施更为灵活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在资产配置中贯彻风险管理策略。同时,积极参与另类等非传统领域的投资,挖掘符合政策导向的优质标的投资机会,探索绿色可持续(ESG)投资。最后,增加保险公司资金来源,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全球产业链面临挑战

  不同于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在需求面,新冠肺炎疫情同时冲击了需求和供给面。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贸易往来造成直接冲击,深度影响了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经济被迫按下暂停键。二季度美国GDP实际降幅达9.6%,英国同比下降21.7%,欧盟下降14.4%。虽然欧美已经开始重启经济,部分经济数据也有边际修复的迹象,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一定隐患。疫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世界银行预计2020年经济萎缩为80年来最严重,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5.2%,发达经济体将萎缩7.0%;发展中国家将出现2.5%的经济萎缩,为1960年有经济数据以来的首次。

  全球产业链面临挑战。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各国所采取的严格交通运输、人口流动等管制措施,使日趋融合的全球产业链受到挑战,尤其对全球价值链融合程度高的行业,例如汽车、电子和机械设备,冲击更为明显。本次疫情暴露了部分发达国家在战略物资储备上的短板,美日等国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本国制造业回流,可能引发的产业脱钩对全球产业布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经济:短期修复正当时,长期增长引擎待转换

  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阴影。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一季度,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公布单季数据记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二季度以来,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国内需求逐渐加快修复,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统计局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主要指标继续回暖,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复苏态势。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引擎面临转换的压力。我国经济处于下台阶过程中,GDP增速逐年下滑。2008-2009年、2015-2016年经济刺激的出清过程仍在继续,叠加疫情、中美贸易战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受到拖累。未来中国增长将面临全球需求不足的约束,原有增长引擎面临切换。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需要挖掘国内消费潜力,持续产业升级,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工程师红利。

  (三)应对疫情:美国无上限QE,中国克制式宽松

  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采取强刺激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本轮危机中各国财政政策刺激的力度远远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发达国家普遍推出占GDP 10%-20%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疫情后各国都将面临明显提高的财政负担。货币政策方面,全球央行的宽松力度和速度前所未有,宽松的货币环境仍会持续。

  中国克制式宽松,以内循环促进双循环。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相对克制的。货币政策在4月份就开始控制宽松节奏,二季度市场预期的全面降准也没有出现,仅实施了一次定向降准。同时,为应对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内循环,至少包括扩大内需和推动创新两方面的内容。扩大内需包括促消费和扩投资,关键是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和提升民营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推动创新,需要打造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尤其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二、疫情下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挑战

  (一)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一是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疫情的反复影响经济修复,疫情短暂控制住也未看到报复性消费的出现。外需的萎缩,使全球贸易和全球产业链均受到冲击,甚至引发全球金融收缩和信用风险。二是美国大选季,中美博弈超预期。疫情使国家安全因素与经济活动的融合更趋深入,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促进供应链多元化为旗号,加快推动对华“脱钩”,而“技术冷战”也恐将深化。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面临中期检验,美国大选季可能出现更多对于中国不利的局面,中美博弈超预期会影响市场风险偏好。三是国内宏观政策的边际变化。国内疫情管控有力,经济修复速度和程度较好,经济可能超预期,引发通胀预期升温,货币政策可能边际收紧,从而对金融市场产生情绪冲击。

  (二)信用风险可能加速暴露

  部分行业受疫情冲击明显,企业流动性承压。由于央行宽信用的货币政策,信用风险暴露可能会暂时放缓,但风险仍然存在。疫情带来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是渐进的过程,未来出现局部无序违约概率较大。根据历史经验,经济下行期间违约的发生具有非均衡性和典型的尾部特征,未来一段时间违约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很可能会显著上升。

  (三)市场利率和优质非标利率持续下行

  虽然市场利率近期出现反弹,但是长期预计仍将保持低位运行。2020年以来,由于银行间流动性充裕,各类长期投资机构配置需求旺盛,中高收益资产持续稀缺,债券收益率持续破位下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进入长期底部区域,总体处于3%以下。与此同时,非标资产的收益率也在持续下行,2020年非标资产的收益率处在过去五年中的低位。而2013年到2014年期间,保险业集中配置的高收益非标产品、协议存款等资产近年逐步到期,利率震荡下行将导致保险资金再投资压力凸显。

  (四)保险负债端销售陷入负增长

  减少人员聚集是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举措,但对较依赖线下销售的保险业构成短期冲击,上半年主要险企新单价值负增长约15%。从短期看,疫情使多数行业受损,居民预期收入水平下降,现金流紧张,年金险销售更加困难,且可能影响部分产品的续保。但本次疫情激发了客户对健康险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对冲展业限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长期看,当前国内保险业组织发展红利逐渐衰退,原有经营模式亟待转型,银保监会合并之后保险业也处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加快数字化转型,加速布局大健康赛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保险资金负债成本显示出了较强的刚性特征。

  三、后疫情时代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路

  业务端投资端要形成良性互动,增强保险发展韧性。后疫情时代低利率环境加大了利差损风险,权益市场波动大、符合保险资金需求的优质非标资产供给缺口增大等因素,都对保险资金运用提出了挑战。除了需要在业务端发力,还需要稳定投资端收益,两端形成良性互动。负债端应更加侧重发展长期业务,以有效应对短期波动带来的影响和现金流压力;资产端应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同时,要实施更为灵活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目前国内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限制已大幅放宽,国内保险公司要在充分做好能力准备和风险应对的前提下,加快保险资金运用创新,积极探索尝试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进一步扩大投资边界,分散投资组合风险,积极应对利率下行环境的挑战。

  一是加强资产和负债双向协同、双轮驱动,在资产配置中不断优化资产负债匹配机制。要推动以保险产品为原点、按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负债闭环管理。保险资产配置提前介入产品定价和开发,负债端的压力要向资产端传导,而资产端的压力也要反向传导至负债端。一方面要主动调整产品策略,坚持稳健为主的产品定价策略,产品、精算、投资、销售协调一致,严格防范产品定价风险和利差损风险。另一方面,要根据负债端所面临的市场变化,主动优化大类资产配置,调节资产久期,减少保险资产与负债在期限、收益和风险上的错配。同时,资产负债匹配不是追求现金流和久期的精确、静态的匹配,而是要通过资产端、负债端的良性互动,实现动态、可持续的匹配。

  二是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在资产配置中贯彻风险管理策略。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动荡、中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接踵而至,同时,随着社会变迁,以及人口结构、医疗和生物技术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风险的类型、形式、频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等也会发生改变。这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极大挑战,资产配置中要贯彻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而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及风险应对策略是应对挑战的关键。首先,应健全风险管理理念、流程及组织架构,构建一个能有效预警、识别、处理和反馈各类风险的机制。其次,积极探索运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信用缓释、互换等衍生工具,有效地管理权益、利率、信用和汇率风险。最后,对于保险资产配置和保险资金运用的考核和评价中,要纳入风险指标,建立基于风险调整和资本回报的投资业绩评价管理体系。

  三是积极参与另类等非传统领域的投资,挖掘符合政策导向的优质标的投资机会。另类投资品种期限较长,一般都会跨越经济周期,能够较好地符合保险资金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诉求,近年来另类投资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占比不断提升。在后疫情时代,要关注实质性信用风险,顺应政策导向,重点开发以新基建为投资方向的资管产品;加大创新力度,灵活运用永续型产品、供应链金融产品等满足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丰富保险资管机构另类产品的配置选择。

  在国家大力推动养老、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大健康领域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恰与寿险资金的特点相契合。同时,通过投资市场广阔的大健康领域,整合养老和健康产业链,促进保险公司不断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是探索绿色可持续(ESG)投资。绿色可持续投资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一项可持续性的和具备长期价值的投资活动。疫情加速了ESG投资的趋势。新冠疫情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安全,当投资者努力甄别最能经受此次疫情冲击的企业时,企业的环境、社会及治理(ESG)策略以及其对“黑天鹅”事件的准备充足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疫情下ESG主题投资回报远超大盘,今年截至目前,尽管市场持续动荡,在美国上市的ESG相关基金仍录得创纪录的资金流入。根据晨星公司的数据,美国第一季度ESG主题基金的资金流入量达到创纪录的105亿美元,而2019年全年资金流入量为214亿美元。

  五是增加保险公司资金来源,拓展发展空间。在保险负债端,需要创新保险产品,增加非利率敏感性的保险产品,降低负债的刚性成本。将投连险作为阶段性重要产品,缓解当前资产收益率长期持续下行而负债端成本下降缓慢带来的利差损风险。

  同时,《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可以在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以及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代销,销售对象为包括个人在内的合格投资者。保险资管“产品化”发展提速,保险资管公司要抓住“产品化”发展机遇,夯实品种投资能力,增强投资能力建设,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拓展保险资管公司的发展空间。

  四、政策建议

  疫情爆发以来,金融市场和保险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很大压力。面对后疫情时代,全行业应做好长期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准备。从行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需要监管部门在顶层控制行业风险的前提下,对部分监管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使公司能有更多应对复杂环境的可选工具,对行业内不同公司实施差异化监管。引导保险公司开展稳健投资,切实防范投资风险。

  一是适度扩大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范围。建议逐步放开保险资金在另类投资、大宗商品等领域的投资限制等。对于追求稳定绝对收益的保险资金,增加投资品种,特别是与现在可投资产回报相关度较低的投资品种,能有效降低投资组合风险,为保险客户及保险公司提供稳定收益来源。同时,加大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配套,建议在交易结构、税收、增信等方面,对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是持续对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同的公司进行分类监管,强化对重点公司的监管。建议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将自主决策权交给保险公司,借鉴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经验,支持行业的市场需求和监管实践。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实施差异化监管,支持偿付能力水平充足、财务状况良好、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适度放开资产类别配置比例限制,积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支持。

  三是尽快出台新的税延养老保险政策或延长试点期限。第三支柱养老金规模快速提升,能够缓解国民“未富先老”、养老金储备不足问题,同时能够增强保险业实力,提升发展韧性。年金险及养老年金险等长期储蓄型产品一直扮演了过往主要的第三支柱角色,而备受社会和市场关注的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也已于2018年5月起正式试点施行,受限于多方面原因,税延养老保险“叫好不叫座”,与政策预期相比有较大差距。一是尽快出台新的税延养老保险政策或延长试点期限,稳步推进试点扩面扩容。二是调整税收优惠额度,提高政策吸引力。三是调整领取期税收政策,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科技之家潮红网 · 长城人寿胡坤: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 中国人保于泽:探索服务全面乡村振兴的保险新路径 · 麦田多名经纪人因抗疫志愿服务获共青团表彰 · 昔日名校学霸辞职卖保险,现在他们怎么样了? · 市场变化四起,保险机构如何寻求突围?小雨伞保险CEO · 向您力荐元培智库专家(第11集) · 感动!社区阿姨朋友圈发小作文夸赞麦田房产 · 暖!七台河市短道速滑运动员、教练员获中国人寿保险赞 · 麦田房产短视频达人:单条播放167万次,回户200多位 ·  第三期元培未来之星:《智库专家新媒体个人IP打造》
保险秘书
最新文章
 聚焦百姓
 人物特写
 保险知识
 保险股

Copyright © 1997-2018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凡所涉及保险条款的内容仅供参考,并均以投保当时的保险合同为准。

企业资讯 | 汽车 | 科技 | 消费 | 教育 | 房产 | 游戏 | 商机 | 保险公司 | 股票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写 | 保险知识 | 保险股 | 保险理财 | 行业资讯 | 海外动态 | 中介园地 | 保险数据 | 保险案例 | 车险资讯 | 社保资讯 | 产品速递 | 财经新闻 | 保险评述 | 基层信息 | 配资 | 百科 | 证券 | 上市公司 | 股市 | 港股 | 银行 | 基金 | 理财 | 债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