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网5月11日讯 在商业社会中,任何产品或服务都可能成为商品。当我们每天看到天气预报变成商品会发生什么?商业气象在中国还是一个很新的词,但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过去的50年里,除了政府和媒体提供的免费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外,商业气象也蓬勃发展,为用户提供利用基础气象服务收集的数据和制作的气象信息产品。商业气象服务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系统,但在中国这个1000亿元的市场,它仍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初始阶段。随着气象数据的逐步开放,我国民用气象公司终于迎来了发展机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除了传统的农业、零售等气象服务的应用之外,还能联想到什么,让人深思。可以说,中国气象信息服务业将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5月10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在京会见来访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熹一行,双方就深化“气象+保险”合作、进一步赋能防灾减灾等深入交流。庄国泰表示,气象与保险事业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部门在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责任重大。罗熹感谢中国气象局长期以来对中国人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气象工作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气象部门担负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使命,是高质量保险服务的坚实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保险事业发展面临更高要求,对气象服务需求更加迫切。双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具有广阔合作空间,期待进一步聚焦风险管理,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携手赋能防灾减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气象在保险行业的应用,据了解,美国气象保险市场规模到达两百亿美元,并且已经相当成熟。气象指数保险除了广泛应用于传统农业保险的科目核算外,还以Climate Corporation为典型的气象公司推出气象指数保险,根据约定的气象观测站,一个或多个实测数据(如温度、降水、风速等。保险时间内均作为保险索赔标准。与传统保险最大的区别在于,保险公司不再以财产损失作为唯一的赔偿依据,而是约定一个或多个气象因素,根据气象局的监测进行理赔,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的人员成本。中国对天气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国内很多保险公司都在联合气象公司推出了太阳辐射指数保险和风电指数保险。但由于国内保险公司对天气相关风险的定价能力较差,对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机会。除了企业保险,气象数据在其他金融相关领域也有广泛的整合点,但天气能否发挥决定性因素是衡量创业机会的核心。
自然界雨雪霜风的变化和雷电云的彩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直接相关,而人类在把握气象变化规律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所以古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而现代社会的天气预报则广为人知。天气不确定性和市场价格不确定性一直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保险主要以现场调查为主,可能依靠无人机和卫星遥感,仅辅助决策。气象指数保险靠的是天气与农业生产的数量关系,不需要实地考察,按约定赔付。
根据权威机构的数据估计,全球20%-30%的经济直接面临天气风险。根据这一估计,中国有15万亿直接风险需要天气保险来对冲和解决。在这种背景下,以天气指数为标的的天气指数保险成为近年来最大的热点。近年来,气象保险以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行动。各大保险公司都推出了适用于不同行业的产品。玉米种植气象险、杨梅采摘险、大闸蟹养殖险,甚至还有园林气象险、中秋赏月险等。一个接一个涌现出来。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从2000年至今,日本天气指数保险交易年增长率超过20%。在美国和欧洲,不仅天气保险产品的交易规模巨大,芝加哥的天气衍生品交易也有20年的历史。从这个过程来看国内的天气保险,目前基本实现了从少到多的量,也初步实现了产品种类的多元化。但是从市场参与者的感知来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培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类型多,地理分布广,经济社会影响大。因此,关注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和减少人民财产损失的保险服务,在保护人民更美好生活方面有着相同的愿景。气象保险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作为与新中国同舟共济、同舟共济的大型国有保险金融集团,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福祉紧密联系起来,热心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