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网5月17日讯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我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通知,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老年人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通俗的说法是“老人院”。主要是指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将房屋反向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每月按约定的条件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金,直至身故;老人去世时,继承人将老人收到的款项本金和5%的复利偿还给保险公司,不影响房屋的合法继承。
日前,为满足人民多样化养老需求,解决老年人的养老痛点,人保寿险推出了“安居乐”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据介绍,这产品无需现金缴纳保费就能终身领取养老金并可以继续享有房屋居住权,又有可灵活运用的信用额度,具有提升生活品质和应对突发风险的双重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养老需求和养老方式逐步多样化,但居家养老模式仍是我国老人的首选。同时有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居民家庭房产净值占家庭人均财富的71.35%,而全国人均月养老金仅为3330元。未富先老、有房但缺钱是很多老年人的现状。在此背景下,人保寿险北京市分公司落实公司健全养老第三支柱、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要求,全力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为有需求的老年群体提供创新养老保障方式。
如今,银行融资和贷款服务不断创新。在中国银监会的一项制度下,“以房养老”的形式可以由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完成。按照传统的设计,保险公司一般不为老年人承担寿险责任,但只要脱离房地产精算部分,简单计算生命表,老年人的保费会更高。因为银行的房地产抵押率是60%-70%,风险也是很可控的。养老金以按揭贷款的形式发放到月供,房屋按揭率不断提高。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良好,死亡理赔第一受益人定为银行。索赔金额与被保险人死亡时房屋累计本息一致。这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索赔金额和风险逐渐增加。但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己在生命周期精算产品设计方面的专业优势来设计这样的寿险产品,这与银行按揭养老金产品以不变费率的形式绑定在一起。养老金领取者死亡,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寿险理赔,偿还贷款,财产解除抵押,可以正常继承给子女。房屋抵押、评估、处置是银行的优势;精算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根据其生命周期的优势。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完全有可能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型金融养老服务产品。
“以房养老”很难普及,首先很难被传统观念束缚。中国老年人缺乏积极改善养老、养儿防老、传承资产的意识。改变这种观念需要一个过程。买房是因为中国人对家的依恋。没有房子怎么定居,是骨子里遗传的东西。借用西方各种所谓先进的现代观念是改变不了的。当父母长辈都有这种想法,身边的人也都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他们甚至不能靠一个进口产品说服自己去对抗。同样,父母的财产留给子女,这种观念也根深蒂固。现实中,兄弟姐妹可能会在继承上做文章。如果父母突然说要把房子给保险公司,估计可能会发生关系断绝,甚至老人可能会被周围人指指点点,自称“自私”。就好像国外的有钱人经常把自己的财富都捐了,而自己的孩子却一点都不捐。中国人只是饭后说说笑笑,在中国从来没有过。
专家还指出,除了传统观念的约束外,“以房养老”业务跨越多行业、多行业专业领域,持续时间较长,还有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风险,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规模不够大,主要问题出在供给方。很多保险公司因为风险不敢进,但试点表明,这项业务的风险是可控的。“老人院”业务复杂,涉及房地产管理、金融、税务等领域。需要多部门合作推动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承担诸多风险。除了传统的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外,还增加了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房地产处置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管理和控制困难。
目前住房养老市场还很冷。一方面保险公司不活跃,另一方面需求不明显。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住房将迎来按需分配的时代。老年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通过住房来照顾老年人的目标客户的增加。目前,失去独立性的老年人和丁克家庭是老人“以房养老”业务最重要的客户,其次是子女在海外定居的,或者家庭有多处房产的,对这个房产不太在意。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计对老年人住房的需求将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