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友邦保险携120亿巨资入股后,银行系寿险一哥中邮保险,变身为中外合资的银行系寿险公司。强强联合下一个图扩张,一个谋转型,引发的关注度自然不低。
距离友邦注资还不满一年,中邮保险却上演了业绩“大变脸”——巨亏。前三季度公司净利同比下滑274.92%,出现了8年来第一次亏损。同期,公司偿付能力和风险综合评级更是不升反降。
高管结构焕然一新 市场化转型进程加快
11月3日,中邮保险发布关于董事会成员变更的公告。因公司章程修订及董事工作变动等原因,中邮保险董事大换血。
10月,刘文骏、梁家驹任职公司新董事,张振堂和郑苏晋任公司独立董事,原独立董事苏骏离任。加之此前董事长韩广岳取代原董事长党秀茸。中邮保险2022年董事累计变更人数超过董事会成员三分之一。
结合公司发布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现有6名董事分别为韩广岳、李学军、陈海东、刘文骏、梁家驹、陈新立,3名独立董事为张振堂、郑苏晋、朱南军。
董事会换血只是公司人事变动的一角,今年上半年友邦正式注资中邮保险后,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快,首先调整的就是高管队伍。
1月,银保监会批准中邮保险注册资本及股东变更,公司注册资本从215亿元增加至286.63亿元,其中,增资后友邦保险持股24.99%,正式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此轮高管层调整打破了以往重要高管主要出自邮政体系的惯例。去年底公司通过市场化招聘引进保险老将李学军担任公司总经理,便是打破中邮保险总经理出自大股东邮政体系惯例的一个重要信号。其后,中邮保险还面向市场对外公开招聘7名总部部门级领导的消息同样引发市场关注。
不过邮政体系还是把控了董事长一职,当然这很顺理成章,市场化团队也需要董事会代表的制衡。
继今年3月原董事长党秀茸因个人原因离任后,李学军一直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3个月后,出身邮政体系内部的韩广岳经银保监会核准正式担任中邮保险董事长一职。
除此之外,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非邮政体系的潘高峰被任命为中邮保险副总经理。
从高管团队到董事会成员基本焕然一新,未来经营方针、业务结构是否会因外资的加入也发生进一步变革,市场颇为关注。
显然,此时韩广岳和李学军搭档身上担子不轻,肩负了公司经营转型重任。
净利现8年来首亏
在友邦携巨资入股中邮保险不满一年之际,中邮保险却现罕见亏损。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2014年公司实现盈利后,8年来首次出现净利亏损。
以近5年经营情况来看,公司营收稳步增长,净利在2019年升至两位数后,虽有所波动但均保持较为稳定盈利。
2017-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51.63亿元、628.87亿元、748.2亿元、937.84亿元、1023.18亿元。
同期,公司净利为3.8亿元、5.21亿元、16.88亿元、13.16亿元、14.03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48.64亿元,同比增长6.13%;累计净利亏损26.43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骤降274.92%。
横向对比同期其他9家银行系险企业绩,前三季度,工银安盛人寿保费为418.11亿元,农银人寿保费307.75亿元,建信人寿保费460.25亿元、中银三星人寿保费133.14亿元、招商信诺人寿保费222.36亿元、交银人寿保费160.22亿元、中荷人寿保费70.79亿元、中信保诚人寿保费229.67亿元、光大永明人寿131.85亿元。
同期,工银安盛人寿净利亏损4.65亿元、建信人寿净利亏损5.3亿元、光大永明人寿净利亏损0.7亿元、中银三星人寿净利亏损0.38亿元、招商信诺人寿净利4.19亿元、交银人寿净利3.16亿元、中荷人寿净利95.04万元、中信保诚人寿净利3.4亿元、农银人寿净利2.56亿元。
在10家同类型险企中,中邮保险作为银行系寿险“一哥”虽保费规模最大,净利却垫底。
中邮保险虽未披露具体亏损原因,但行业人士表示,目前,险企投资端承压拖累净利增长是行业普遍现象。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出现,中邮保险净利骤降或许与加大个代渠道布局,投入较高渠道费用也有关联。
从报告来看,前三季度公司净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均为负,分别为-9.4%和-0.6%。投资收益率为2.9%,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0.3%。
然而最让外界困惑的当属友邦注资后,第三季度中邮保险从最近的风险综合评级到偿付能力均不增反降。
公司最近风险综合评级遭遇下调,由2022年1季度风险综合评级AA类下调至2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B类。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下调主要是受到难以资本化风险得分影响。
而在偿二代二期规则下,3季度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7%,环比上季度下降25.2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5%,环比上季度下降24.5个百分点。
或许公司偿付能力不升反降,与银保渠道对资本金消耗较大也有关系。
银行系险企依赖股东实现了保费体量扩张,从而也带来了销售渠道单一,佣金手续费过高,到期给付压力大以及新业务价值提升较难的问题。
以近5年为例,中邮保险每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的保险产品保费收入合计多占公司总保费收入的9成以上,销售渠道均为银邮渠道。
不过这也带来了手续费及佣金高支出的事实。2017-2021年中邮保险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为分别为13.47亿元、17.99亿元、20.77亿元、35.36亿元、79.02亿元。公司此间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增幅分别为33.56%、15.45%、70.25%、123.47%。
并且银保渠道多以储蓄型产品为主,这也注定了银保业务创造的新业务价值相对较低,且经常面临到期给付的压力,容易造成公司现金流紧张,使得偿付能力承压。
新业务价值作为衡量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晴雨表”,随着个险受阻,新业务价值也开始走下坡路。不少险企虽然重启银保渠道,保费规模虽得以稳定提升,新业务价值却难以比肩。
从部分上市险企来看,三季度新业务价值继续呈现下滑趋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分别同比下滑15.4%、37.8%、26.6%。
而险企如何谋求规模和价值齐飞也成了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寿险转型渠道改革大势所趋,大多将银保和个险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平安寿险和新华保险主张“两手抓”,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渠道转型;太保寿险“长航行动”映射个险和银保双轮驱动策略。
对于中邮保险来说,引进素有“最强代理人”之称的友邦保险,弥补个险渠道短板是当务之急。近一年公司净利巨亏,也说明1+1>2的效应还未显现。
2022年初,中邮保险在今年工作会议上对公司重点任务做了部署,前两条就是深耕细耕主渠道,培育邮银新优势;积极拓展辅助渠道,实现多元渠道新布局。